文物如何活起来?博物馆赋予城市新的内涵

来源: 中国新闻网 2021-11-09 13:34:55

 

“博物馆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不能老是把自己当文化殿堂,还应该是‘城市文化客厅’,才能让文物活起来,文脉传下去。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9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,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,博物馆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宝库和精神食粮,更应当好“城市文化客厅”,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意义。

由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联合时光里独立书店共同主办的“见证·助推·贡献”故城说·重庆(第一季)活动此间正在举行。该活动通过文化历史、法治、建筑、艺术四大篇章展开,旨在呈现、挖掘、讲述故城重庆的历史人物、故事,让文化力量为重庆与世界的交流注入新鲜活力。

从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到《典籍里的中国》,再到《国家宝藏》,年来传统文化IP不断涌现持续走红,在社会里掀起了典籍热、汉服热、文博热、文创热……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开启“破圈之旅”,尤其在年轻人中刮起流行风潮。在程武彦看来,典籍之美、国宝之美,传递的是超越时空的价值,背后反映的是文化回归现象。

程武彦说,文化与人类发展进步相生相伴,现在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古代文化,是因为现今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的同时,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精神压力。虽然社会文化多元,人们物质生活富足,但内心疲惫。在这种状况下,人们希望自己更轻松点,而过去的文化给人们创造了另一种可能,让人很享受,让自己很轻松。同时,用现代人的审美,对古代文化做了新包装,制作的文创产品,让人们觉得历史也有如此美感,所以大家才会追捧古代文化。

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、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。展厅面积2.7万方米,常设《壮丽三峡》《远古巴渝》《重庆·城市之路》《抗战岁月》等展览13个,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至30个,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。2013年,程武彦担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、馆长,他着力于推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,推动三峡文物更好地保存、展示、研究和传播,让古老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焕发新活力。

“让文物活起来,是文物保护的根本目的之一,也是文物保护者必须要做好的事。”程武彦表示,要让历史文化与现代人产生关系、发生勾连,并且得到传承与弘扬,那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充分研究、挖掘、展示和传承。博物馆只是其中一方面,展品只是一个片段式的历史,要展示弘扬更多历史文化,需要有更多的研究,并把研究成果创造地转化为传播方式。这种传播方式,除了常用的文字、图像外,还应有数字化内容,以大家喜欢的方式来体现。

今年7月,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腾讯公司共同发起的文物数字活化项目,在腾讯旗下《王者荣耀》台上线,以白鹤梁题刻为灵感,融合石鱼、题刻、水纹等设计元素,创作出“白鹤梁神女”形象,以此展现重庆人敬畏自然、适应环境、坚忍不拔的个。通过“文物+数字化”的表现方式,让白鹤梁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,焕发出新活力,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、关注白鹤梁,进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播。

程武彦说,此次博物馆与腾讯合作,是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很好尝试,取得了良好效果,更多年轻人知道了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”白鹤梁。今后,该博物馆还会与其他互联网机构合作,通过用数字化技术,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,力求通过精准、智能、多源、互动的模式,重塑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,让文物以更便捷的方式,进入大众身边,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文化。

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险峻、神奇的峡谷,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存,被誉为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。三峡工程建设期间,我国对三峡库区文物开展的抢救保护,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、保护范围最广、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,抢救保护文物20余万件。程武彦认为,需要加大对这些三峡文物的研究,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利用,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展现它们的魅力,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护,才能让文物活起来。(记者刘相琳)

 

相关文章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